| | | | | |
已有0網友參與糾錯
陸川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縣境內因有九洲江、米馬河、沙湖河、榕江河、低陽河和清湖河六條河流而得名,F陸川縣擁有區位、交通、電力、資源、旅游等優勢,在原有農業基礎上大力發展輕工業,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并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已經取得喜人的成就
|
|
區域概況
陸川縣地處桂東南端,是廣西的南大門,南與廣東廉江、化州市接壤,從縣城到湛江138公里;北靠玉州區,東接北流市,西南連博白縣。黎湛鐵路復線縱貫陸川南北,是廣西通往廣東的唯一鐵路通道。馬盤高等級公路南通往湛江、茂名、廣州、海南,北接賓玉二級路交324國道至南寧、柳州、桂林、北海,是廣西和大西南通往粵港澳最便捷的陸路通道。
陸川縣位于東經110°4′,北緯21°53′—22°3′,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年平均無霜期359天,光熱充足,年平均溫度為21.7℃,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mm。全縣總面積1551平方公里,轄4個鄉、12個鎮、155個行政村,總人口90萬人。是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根據地?h人民政府駐溫泉鎮。
陸川縣北部多使用粵語(白話),縣南部多為使用客語(涯話)。其中粵語人占三四成,客語人占六七成。
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于嶺南置桂林、南海、象郡后,今陸川縣地屬象郡地。西漢初屬南越國地。元鼎六年(前111年),屬合浦郡地。東漢建安八年(203年),屬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地。三國先屬蜀,后屬吳,為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地。南朝齊(479-502年)析合浦郡合浦縣地置陸川郡。梁陳(548-581年)廢陸川郡為陸川縣。這是陸川縣正式建制的開始。 隋初(581-604年)屬合浦郡。大業元年(605年)省入北流縣。
唐在今陸川縣境設有陸川、溫水、龍豪、南河、龍化五縣。這是縣地分合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武德四年(621年)復置陸川縣?h地在北流縣羅卞和陸川縣的一部分。初屬南巖州,生改稱潘州(貞觀六年即632年)、東峨州(乾封三年即668年)、禺州(總章二年即669年)、溫水郡(天寶元年即742年)、禺州(乾元元年即758年)。武德四年(621年)又析合合浦縣地置龍豪縣,縣地在陸川縣南龍豪鄉大垌、洞心二堡(今大橋、橫山二鄉)。初屬南州,后改稱白州(武德六年即623年)南昌郡(天寶元年即742年)白州(乾元元年即758年)武德四年析南昌縣地置溫水縣。因南有溫泉而得名?h地在陸川縣的關廂、泗里、沙湖、朗垌、南中各堡(今陸城鎮、溫泉、米場、沙湖各鄉)。
五代十國初(907-960年),先屬楚,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南漢將領劉嚴遣兵攻容州,楚國將領姚彥章不能守,奔長沙。劉嚴遂取容州。從此,屬南漢容州都督府所統領的順州,轄龍化、
謝魯山莊
溫水、龍豪、南河四縣和禺州轄的羅卞縣(即陸川縣)。宋開寶五年(972年),廢順州,禺州、羅卞縣更名為陸川縣,省龍化、溫水、龍豪、南河四縣入陸川縣,縣治設在北流縣卞二、三里,九年(976年)移治公平。淳化五年(994年),遷縣治于舊溫水縣治(今陸城鎮)。陸川隸屬廣南西路容州都督府。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撤容州都督府為容州路總管府。陸川屬容州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容州路,立梧州府。陸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廣西巡撫李紱奏升郁林為直隸州,改屬郁林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屬郁林府。民國2年7月隸屬郁江道。3年6月改隸屬蒼梧道。16年直隸廣西省政府,19年隸屬郁林民團區,21年改隸屬梧州民團區,23年隸屬梧州行政監督區。25年7月改隸潯州行政監督區,10月改隸屬郁林行政監督區。29年4月改隸屬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3月改隸屬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33年4月改隸屬第九區行政督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解放初,陸川縣屬玉林專區。1951年7月,隸屬容縣專區。1958年7月
陸川溫泉
撤銷容縣專區,設玉林專區,陸川屬玉林專區。1971年,專區改稱地區,陸川縣隸屬玉林地區,1997年4月22日,撤銷玉林地區,設立地級玉林市,陸川縣隸屬玉林市至今不變。2000年,陸川縣轄12個鎮、4個鄉。2005年,撤銷陸城鎮,整建制并入溫泉鎮,溫泉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月垌鄉,整建制并入烏石鎮,烏石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陸川縣現轄11個鎮、3個鄉:溫泉鎮、米場鎮、馬坡鎮、珊羅鎮、平樂鎮、沙坡鎮、大橋鎮、烏石鎮、良田鎮、清湖鎮、古城鎮、沙湖鄉、橫山鄉、灘面鄉。
行政區劃
2003年陸川縣行政區劃一覽(12個鎮、4個鄉)。2005年,撤銷陸城鎮,整建制并入溫泉鎮,溫泉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月垌鄉,整建制并入烏石鎮,烏石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陸川縣轄11個鎮、4個鄉:溫泉鎮、米場鎮、馬坡鎮、珊羅鎮、平樂鎮、沙坡鎮、大橋鎮、烏石鎮、良田鎮、清湖鎮、古城鎮、沙湖鄉、橫山鄉、月垌鄉、灘面鄉,F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1843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陸城鎮 30171 、溫泉鎮 83429、 米場鎮 43059、 馬坡鎮 69548 、珊羅鎮 42049、 平樂鎮 35002 、沙坡鎮 52626、 大橋鎮 41794 、烏石鎮 67804、 良田鎮 62416、 清湖鎮 47561、 古城鎮 46223 、沙湖鄉 20639 、橫山鄉 30892 、月垌鄉 21208、 灘面鄉 24018,F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溫泉鎮 | 轄:街道、城郊2個社區萬丈、四良、碰塘、中興、泗里、溫泉、東山、白坭、中屯、長河、官田、洞心、安寧、風淳14個行政村;武警虛擬居委會 |
米場鎮 | 轄:米場、五柳、南中、橋魯、旺同、平塘、旺薦、樂寧、新民9行政村 |
馬坡鎮 | 轄:馬坡社區;馬坡、珠砂、東西、清秀、六平、良厚、界垌、大興、雄英、大良、新山、靖東、靖西13行政村 |
珊羅鎮 | 轄:珊羅、大山、田龍、長納、鶴山、四樂、六燕7行政村 |
平樂鎮 | 轄:平樂、六鳳、新興、石村、三安、橋頭、長旺7行政村 |
沙坡鎮 | 轄:沙坡、北安、仙山、高慶、大連、六潘、龍灣、秦鏡、中心、和平、白馬、橫山、六高13行政村 |
大橋鎮 | 轄:大橋、雅松、瓜頭、陸透、塘候、大垌、三善、平山、大塘、美坡、北桑11行政村 |
烏石鎮 | 轄:烏石社區;沙井、沙江、龍化、吹塘、紫恩、子良、謝魯、塘域、老圩、那壤、雙垌、坡腳、蒙村、王沙、旺嶺、坡子16行政村 |
良田鎮 | 轄:良田社區;三聯、新村、馮杏、甘片、蓮塘、龍口、良田、文官、鹿垌、石垌、竹山、車田、旺垌13行政村 |
清湖鎮 | 轄:清湖、塘寨、三水、陸坡、旺山、永平、平安、水亭、那若、官沖、新官、塘欖12行政村 |
古城鎮 | 轄:古城、長徑、良村、八角、陸因、北豆、陸落、樓腳、盤龍、清耳10行政村 |
沙湖鄉 | 轄:新街、長沙、官山、永旺、永安5行政村 |
橫山鄉 | 轄:稔坡、高沖、石塘、旺坡、四和、旱塘、同心、清平、譚村、陸洪、良塘11行政村 |
月垌鄉 | 轄:月垌、水花、安東、陸選、陸龍、黎洪、陸河7行政村 |
灘面鄉 | 轄:灘面、坡頭、上旺、新旺、覃村、佳塘6行政村 |
經濟狀況
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由2005年的43.2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13.97億元,年均增長16.4%,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高6.62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由2.52億元增加到5.89億元,年均增長18.5%,比“十五”時期高10.26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由27.64億元增加到71.96億元,年均增長20.99%,比“十五”時期高11.2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8.2∶32∶39.8,調整優化為2010年的18.3∶48.4∶33.3,在第一、第三產業快速增長的同時,第二產業基本占到了全縣經濟的半壁江山。2008年我縣被評為廣西科學發展進步縣,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廣西科學發展十佳縣,陸川縣在全區科學發展的綜合排名,由2005年的第43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4位。
農業
陸川縣是一個農業縣,全縣農業人口72.3萬人,占全縣人口的86.5%,耕地面積40.42萬畝,其中水田33.21萬畝,坡地7.21萬畝,糧食生產以種植水稻為主,是聞名區內外的水稻高產縣,是全國第一個糧食跨綱要縣,年產雜交水稻種子 120-150萬公斤,1997年被列入全國 商品糧基地縣。特色農業迅速發展,農業生產邁上新臺階。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20.1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7億元,年均增長5.74%。新技術大面積推廣,糧食產量穩定增長,機械化作業水平明顯提高。我縣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縣、國家級萬畝水稻高產創建示范縣、廣西特色養殖業先進縣;2009、201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07—2010年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2009年我縣被列為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陸川豬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由2005年的64個增加到292個。新建成投產的神龍王、元安元兩家陸川豬深加工企業,填補了陸川豬深加工企業的空白,結束了我縣沒有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歷史。
工業
全縣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39.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50.13億元,年均增長30.9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03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高17.51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8.39億元增加到118.25億元,年均增長 42.51%,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61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高19.37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由12.13億元增加到48.7億元,年均增長25.0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17個百分點;工業投資由5.6億元增加到33.8億元,年均增長43.1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高23.5個百分點,其中技改投資由1.5億元增加到27.11億元,年均增長78.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7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由1.96億千瓦時增加到3.68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9.39%;“借柴興陸”戰略成效顯著,玉柴重工產值由2005年的5.2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28.2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56家增加到124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從4家增加到17家,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實現零的突破,達到3家!1+3+2”產業培育成效明顯,機械制造、冶金建材產業迅速崛起,向百億元產業邁進!耙粎^兩園”建設加快推進,五年累計新入園企業41家,全縣入園企業達到71家,北部工業集中區被確認為自治區A類產業園區。我縣工業總產值占全市的比重由2005年的11.61%,提高到2010年的14.98%,五年提高了3.37個百分點;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的比重由10.28%,提高到16.94%,提高了6.66個百分點;全縣工業化率從1.0提高到2.3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43,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2006—2010年我縣連續5年榮獲玉林市促進工業發展爭先創優一等獎。榮獲“中國鐵鍋之都”稱號 陸川鐵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最傳統、最具地方特色的重要產業之一。2006年12月榮獲“中國鐵鍋之都”稱號。主要品牌有獲省優和部優產品的“南珠”牌、“桂嶺”牌、“135”牌鑄鐵鍋,“鐵人”牌電磁爐專用鑄鐵鍋等。產品覆蓋全國各地,直銷配套廣東美的電器集團、山東九陽集團、浙江杭州紅陽集團等,產品遠銷東南亞。全年產量約1000萬口,實現工業總產值近億元。至2010年,陸川鐵鍋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6.36億元。
工業園 加強園區建設,加快企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該縣按照“傍玉柴、建園區、創特色”工業發展思路,把加強園區建設作為推進縣域工業發展的有效平臺和重要載體,加快推進縣北部、米場、龍豪、大塘坡、縣南部5個工業集中區建設,搭建項目落地平臺,引導項目進區入園,提升土地集約利用,促進產業集聚。近兩年來,投入資金7930多萬元加強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設施的不斷完善,有力地吸引企業進入園區發展。依托玉柴集團,大力引進玉柴配套項目,先后引進玉柴工程機械小挖項目、中挖項目,玉柴汽車配件曲軸項目、金創汽車配件項目、玉柴九洲機械制造項目、玉柴科技電動車項目、國泰機械制造項目等一批玉柴配套項目,把陸川建成玉柴配套基地。2008年上半年,玉柴配套企業實現總產值7.5億元,比增37.4%,占全縣機械機電制造業產值的77.7%。隨著玉柴工程機械(中挖)、玉柴汽車配件、香港偉日房地產開發、廣西瑞豐建材、玉林雙胞胎飼料加工、江西正邦飼料加工等大項目的進駐,至2008年7月止,全縣入園規模工業企業56家。2007年園區工業產值達37.45億元,占全縣工業經濟比重的54.85%,比2006年園區工業產值19.1億元增長96.1%。工業園區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積極參與泛珠三角、泛北部灣等次區域合作和南博會、玉博會,與越南順化市簽訂了結為友好縣市的意向性協議。五年累計引進項目582個,到位資金170.09億元。對外貿易穩步發展,外貿進出口總額由2005年的4233萬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7608萬美元,年均增長12.4%。引進華潤集團、萬象集團、正邦集團、九鼎集團、雙胞胎集團等大企業落戶陸川,其中投資15億元的華潤水泥項目是陸川有史以來投資額最大的工業項目。我縣被評為2008—2010年自治區招商引資項目大兌現工作示范縣,2008、2009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廣西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2009年被評為玉林市招商引資項目大兌現工作先進縣。
交通條件
陸川縣交通便利,洛(陽)湛(江)、黎(塘)湛(江)鐵路(復線),縱貫陸川85公里,境內設有6個火車站,每天有16對旅客列車在陸川?,黎湛線最大的貨站--玉林南站在陸川縣境內。玉(林)湛(江)二級公路208公里,陸川境內82公里。全縣每個鄉鎮都通混凝土公路或柏油路,陸川縣有"汽車王國"之稱,全縣有車隊83個,有營運貨車3360輛、14184個噸位;有營運客車171輛,總座位4632個,日均客流量11283人次。
從陸川縣城至華南第一大港口城市湛江港約130公里,從陸川南部到湛江港僅70多公里,是廣西融入粵港澳經濟圈和泛珠三角經濟圈南部的最前沿。陸川地處黎湛鐵路復線和洛湛鐵路結合部,交通十分便利,黎湛鐵路復線穿越境內,6個火車站座落在6個鄉鎮,是大西南通往粵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h城到16個鄉 (鎮)村村通公路,85%行政村通硬化路、95%自然村通汽車;公路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每平方公里的公路擁有量居全區前茅。馬盤二級公路縱貫南北,北接國道324線,南接廣東高等級公路網絡,直達湛江、海南、廣州,與鐵路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浦寶二級公路橫貫陸川西東,西與博白至北海二級公路相接,東至廣東寶圩接廣東高等級公路。陸川汽車運輸業非常發達,享有“汽車運輸王國”之稱,“陸川風炮補胎”聞名全國。
2009年,陸川縣交通續建項目將大規模施工,在重點項目上,抓好玉林至陸川一級公路馬坡至玉林段的建設工作,立項申報馬坡至陸川段一級公路建設項目,爭取早日開工建設,抓好玉林至鐵山港高速公路陸川段19.65公里(含引線)的建設工作,加大陸川至盤龍二級公路的改造力度,確保馬盤二級公路暢通。切實抓好灘面鄉新旺村至上旺村、馬坡鎮石狗洞村至東西村、萬丈村至老圩村、橫山鄉至譚村、烏石鎮至甲隆村、良田鎮至龍口村等公路建設,確保年內完成
自然資源
陸川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無霜期359天,雨量充沛,陽光充足。陸川縣是廣西第一個綠化達標縣,全縣有46萬多畝低質、低效的濕地松需要更新改造,有26萬多立方米的木材儲蓄量,現正啟動建設30萬畝速生豐產林基地;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陸川豬是全國八大優良種豬之一,已建成國家種豬基因保護基地。
礦產資源豐富,有金、銀、鉛、鋅、鈦鐵、硫鐵等18種金屬礦,有滑石礦、石灰石、花崗巖、陶泥等20多種非金屬礦,儲量豐富。
陸川溫泉久負盛名,境內有自流溫泉三處:陸川溫泉、謝魯溫泉和米場溫泉。陸川溫泉是分布在縣城范圍的溫泉群,中心溫泉處在縣城中心的溫湯河與九洲江的交接處,控制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每天可供5萬人 使用。陸川溫泉含有24種化學成份和多種有益于人體的放射性元素,出露溫度45℃—53℃,能治皮膚病、關節炎、風濕等20多種疾病,具有良好的醫療與保健作用。礦泉水資源豐富,聞名區內外的茶花山礦泉水,是第一個獲國家礦泉水天然綠色食品和全國首家通過醫療保健鑒定的產品。土特產資源主要有陸川豬、桂圓肉、丁香荔枝、木菠蘿、淮山、烏石醬油等。
電力資源充足。全縣基本完成農網改造,擁有11萬伏變電站3座,35千伏變電站4座。農網改造后工業用電價降到每度0.49 元,與廣東工業用電價每度1元多相比有電價優勢。今年經上級供電部門批準,在4月份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了向廣東方面送電的電力出售公司,目前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的110千伏輸變電線路工程、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的220千伏輸變電所兩個項目正在緊張施工,年內可投入使用。我縣電力基礎設施好,有電力方面的優勢。
旅游資源
陸川縣是廣西第一批對外開放旅游縣,轄區內名勝風景遍布,陸川溫泉、謝魯山莊和龍珠湖風景區為廣西風景名勝。龍珠湖風光素有“小桂林”美稱;謝魯山莊建于民國年間,是國內著名的保留最完整的四大私人山莊之一,山莊占地600多畝,依山而建,集園林、人文景觀于一體,被海內外游客稱為“嶺南第一莊”。人稱“溫泉之鄉”的陸川溫泉,是珍貴的旅游、療養資源,廣西區內外旅游觀光療養勝地。
謝魯山莊建于民國年間,是國內著名的保留最完整的四大私人山莊之一(承德避暑山莊)
,依山而建,集園林、人文景觀于一體,被海內外游客稱為“嶺南第一莊”。是廣西省級風景名勝區,依山構筑,因地設景,融天然景致與園林藝術于一爐,自然質樸,獨具一格。
位于中國溫泉之鄉的廣西陸川縣城區內,是一座集住宿、飲食、休閑度假、商務活動為一體的具有國際標準的三星級綜合性旅游休閑度假山莊。山莊占地70000多平方米,分別由標準客房區、別墅區、溫泉區、娛樂飲食區等系列設施組成。此外,山莊設有中餐廳、豪華包廂、大堂吧、歌舞廳夜總會,桑拿按摩,浴足、美容美發中心、各種規模的溫泉池等綜合服務設施。
坐落在城南一里的九洲江邊,在寬廣畝許的河灘之上,煙籠霧繞,熱氣騰騰,泉水就從水邊沙際冒出。陸川溫泉含有24種化學成份和多種有益于人體的放射性元素,出露溫度45℃—53℃,能治皮膚病、關節炎、風濕等20多種疾病,具有良好的醫療與保健作用。
歷史悠久,景點、景致密布,內容豐富,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到龍珠湖游覽,景區有雄奇挺拔的峰叢,清碧嫵媚的湖泊,神奇奧秘的巖洞,巍峨聳立的石寨和古城城墻,優美樸實的田園,素有"桂林之山,西湖之水"美稱,1988年被批準為首批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
縣城東部三公里的大黃峰、白石頂、老鼠頂、先鋒頂、白坭、東震山一帶,此區域內,山勢巍峨,群峰對峙,山脈連綿,方圓數十里,草木蔥蔥,青山如海,秀色可餐。 游覽觀賞價值的景點頗多,有橋水巖、觀音巖、一線天、龍頸飛瀑,有金碧輝煌的千年古剎,在碩大無比的鎮山大佛,有罕見的五指巨石,有當代桃花源般的白坭村,東山、暗地、黑水、響木、麻藍五大水庫宛如五塊明鏡鑲在群峰之間,平添東山景觀許多誘人的魅力。因它靠近城區綿延數十里,是一塊旅游價值很高的有待開發的“處女地”。
位于平樂鎮,距平樂圩約一公里,庫區面積2.5平方公里,庫容2000萬
立方米,是陸川第一大水庫,玉林市第四大水庫.三條天然河流蜿蜒曲折匯入庫區,碧水澄清,蒼松翠竹,游魚可數,環山小道縱橫交錯,水庫中央自然形成四個小島,恍如東海蓬萊仙島,又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妙不可言.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的文武廟,經重修,設置典雅、氣勢恢宏.東成水庫,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是避暑休閑的旅游勝地.具有極大開發前景.
位于縣西北,方圓十多公里.天然生成的奇峰突起,秀水長流、峭壁聳立、險峻秀奇、奇形怪石,有龍潭瀑布,三潭連貫,潭洞交融.在石門、仙女更衣洞、仙女照鏡、仙女梳妝臺,有金猴戲水、仙龜下凡、猛虎出山,鱷魚下潭、觀音坐蓮,有漁翁撒網、玄女送子、金童玉女相會、仙人騎鶴。有清光緒年間重建的關圣寺;臥獅迎晴雪,是聞名遐爾的陸川新八景“石湖睛雪”絕景;有狄青點將臺、九曲古首、板凳臺、山寺廟、杜鵑花群等景點.
位于縣東部沙坡鎮境內,方圓十幾里,整個風景區以謝仙嶂為主體。有關謝仙傳說,膾炙人口,家喻戶曉,有“任天下之大亂,此地永無憂。任天下之大旱,此地一半收”的傳說,可供游客觀賞的有神跡、王姑墳、天湖、仙女散花、天子印、羅漢守仙洞、出氣巖、仙人塘、金雞下蛋等17個景點。海拔800米,是陸川第一高峰。
11月2日,以“神韻溫泉、魅力陸川”為主題的首屆溫泉旅游文化節在謝魯天堂隆重舉行,打響了“嶺南第一泉”旅游品牌,展示了客家文化魅力。旅游文化節期間,與廣東、浙江等地企業簽訂電子產品、房地產開發、毛絨制品生產、沙糖桔有機水果種植等項目4項,合同投資總額5.4億元。
社會事業
開發高新技術產品,以科技含量高、優質、名牌占領市場。全縣有"廣西福達機電制造有限公司"等7家高新技術企業,有"固定型閥控式鉛酸密封蓄電池"、"2%戊二醛強力滅菌劑"、"STC三相交流發電機"等14個高新技術產品;有"6105QC(汽車)飛輪總成"、"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425#、525#普通硅酸鹽水泥"、",有"JFW27型汽車發電機"、"462微型汽車曲軸"等八個產品填補廣西空白的產品。
陸川縣科技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實施科技項目的引進開發,"十百千萬"星火工程、"科普工程"、"知識工程",指導高新技術開發研究,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品種,搞好民營科技企業,搞活技術市場,提供科技情報等工作。 全縣有各類科技人員14572人,其中高級職稱553人,中級6243人,初級7776人。完成開發項目800多項。有自治區級的科技型龍頭企業、優秀科技型企業和市級科技示范企業共15家;培植高新技術企業7家,高新技術產品12種,涌現了一批國優、部優、省優產品,一些產品填補了廣西的空白,發展了民營科技企業25家。全縣應用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和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分別為88.51%和98.65%;專家、技術人員下廠、下鄉1萬多人次,行程189700多公里;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900多期,參加培訓的69.6多萬人次;放播科技影像14000多場,觀眾427萬多人次,發放科技書籍資料116萬多份,建立科普基地9個;進行技術交流47次,技術轉讓、服務合同金額157萬元;簽訂投資項目25個,金額14億多元。據不完全統計,全縣科技人員獲縣級以上科技成果、科技進步獎的有2220多人次。其中獲國家級獎勵的23人次,獲自治區級以上獎勵240多人次,獲地(廳、市)級獎勵的550多人次,獲國家專利30多項。從1993年開始共評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三批共58人次。1999年,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為45.08%。
陸川縣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布局合理。目前全縣有中等師范1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獨立建制的初中30所,完全小學167所,獨立中心幼兒園17所,共545個教學點。全縣已形成了師資教育、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科普教育等完整的教育體系!∪h有教師12142人,其中大學本科畢業263人,?飘厴I2935人,中專畢業4338人,特級教師7人,高級職稱153人,中級職稱2842人,初級職稱9147人。獲全國先進23人,自治區級先進113人。在校學生共165201人,其中師范生666人,高中生5617人,職高生622人,初中生34135人,小學生111501人,入園幼兒12660人。
全縣教育經費逐年增加,99年比98年增加24%,教育教學環境不斷改善。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教育質量逐年提高。1992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給陸川縣頒發了《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證書》,1996年國家教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通過了對陸川縣"兩基"達標的驗收!
學前教育
縣城和16個鄉鎮建成了17所鋼混結構、單門獨戶的縣示范幼兒園和鄉鎮中心幼兒園。同時,還購置了一大批電教設備、大型活動器械和各種教具、玩具,為幼兒創設了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保教質量穩步提高。2000年6月,馬坡鎮中心幼兒園步入自治區百所示范性鄉(鎮)中心幼兒園之列。
小學教育
經過多年的探討與改革,陸川縣的小學教育形成了堅持教學評價制度、教研組研究制度、骨干教師的"導師"制度、教師競爭激勵機制、嚴格教學流程制度和培養發展學生特長。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點,人人有特長"的新格局等特點!
中學教育
堅持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實施骨干教師培養的系統工程,堅持學科帶頭人的"導師"制度以及集體研究制度,課堂教學注重啟發式、"三為主",并實行分層教學、分類推進,"入格作文"、"全方位作文訓練"、"快捷作文"等教學實驗取得顯著效果,教育質量名列玉林市前茅。
職業教育
全縣有職業教育學校三間,其中1996年投資1200萬元興建了縣職教中心,占地17多公頃,建筑面積15800平方米,有各類實驗教室和實驗基地20多個。開設有家電、機電摩托車維修、計算機、幼師、果樹栽培、畜牧獸醫、特種動物養殖、廚師等專業。
被評為全國新農合先進試點縣 把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列為全縣的重點工作和政府為民辦實事之一。全年參合農民達595743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77.07%。參合農民得到了實惠,年內共籌集資金2614.28萬元,支出補償資金2425.93萬元。7月,廣西新農合現場會在陸川召開。2006年,陸川被評為全國新農合先進試點縣。
圍繞“一江一軸兩環兩路三區”思路規劃建設,完成了東西濱路南段、龍豪工業物流大道、三峰路中段貫通;溫泉路北段綜合改造、陸興北路改造、公園路拓寬、供水工程、城網改造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全縣投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億多元,城鎮化率達24.5%。2006年,陸川被列為廣西城鎮建設供排水示范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