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365五年,玖玖在线资源站,玖玖zyz资源站365
<p id="tpd39"><video id="tpd39"><p id="tpd39"></p></video></p>

<var id="tpd39"></var><i id="tpd39"></i>

     
    |
    |
    |
    |
    |
    您當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頁 > 旅游景點 > 陸川縣龍珠湖景區(AAA)

    陸川縣龍珠湖景區(AAA)

    關鍵詞:陸川縣,龍珠湖     我要發布新的信息
    • 相關機構: 陸川縣龍珠湖風光照
    • 電 話:
    • 網 址:http://
    • 感謝 gxl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納
    • 點擊率:20181

      已有3網友參與糾錯

     

     

    桂林之山  西湖之水

     

     


    陸川縣旅游局
    二OO九年六月
     
    目   錄

    1、陸川簡介………………………………………………………1
    2、陸川旅游………………………………………………………3
    2、龍珠湖風景區簡介……………………………………………7
    3、龍珠湖風景區線路……………………………………………9
    5、龍珠湖景點……………………………………………………10
    6、龍珠湖文化……………………………………………………21
    (1)歷史文化…………………………………………………21
    (2)名人詩畫…………………………………………………28
    (3)景區活動…………………………………………………30
    (4)民族風情…………………………………………………33
    (5)飲食文化…………………………………………………34
     
    一、陸川簡介
    陸川享譽“中國鐵鍋之都”、“溫泉之鄉”。隸屬廣西玉林市。是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根據地?h境內因有九洲江、米馬河、沙湖河、榕江河、低陽河和清湖河六條河流而得名。位于東經110°4′,北緯21°53′-22°3′,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年平均無霜期359天,光熱充足,年平均溫度為21.7℃,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mm。全縣總面積1551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總人口95 .9萬。
    陸川縣位于桂東南,毗鄰廣東,北接嶺南都會玉林,南與廣東廉江市、化州市即粵西重要城市茂名、湛江為鄰,是廣西通往湛江、海南省的門戶之一。 陸川區位獨特,從陸川縣城至華南第一大港口城市湛江港約130公里,從陸川南部到湛江港僅70多公里,是廣西融入粵港澳經濟圈和泛珠三角經濟圈南部的最前沿。陸川地處黎湛鐵路復線和洛湛鐵路結合部,交通十分便利,黎湛鐵路復線穿越境內,6個火車站座落在6個鄉鎮,是廣西通往廣東的唯一鐵路通道,是大西南通往粵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公路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每平方公里的公路擁有量居全區前茅。馬盤二級公路縱貫南北,北接國道324線,南接廣東高等級公路網絡,直達湛江、海南、廣州,與鐵路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浦寶二級公路橫貫陸川西東,西與博白至北海二級公路相接,東至廣東寶圩接廣東高等級公路。玉鐵高速公路僅靠陸川珊羅龍珠湖景區而過。陸川汽車運輸業非常發達,享有“汽車運輸王國”之稱,“陸川風炮補胎”聞名全國。
    陸川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①工業經濟實現提質增效。200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89.8億元,同比增長29.4%。工業增加值29.8億元,同比增長14.7%,占GDP的36.2%,完成數據全市第三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9億元,同比增長16.3%,完成數居全市第三位。工業投資15.5億元,同比增長36.5%;工業技改投資5.5億元,同比增長31.3%。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5家,總數達88家。機械產業支柱作用繼續增強,產值17.7億元,同比增長31.1%;借柴興陸戰略強力推進,玉柴配套企業產值15.6億元,同比增長38.2%。②農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2008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2.5億元,同比增長5.7%,增速排全市第四位!肮+基地+農戶”為模式的馬鈴薯種植面積5萬畝,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技術走在全區、全國前列。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量32.2萬噸,是全區糧食生產先進縣;“公司+園區+農戶”為模式的養殖業進一步推廣,全縣建成規模養殖場1657家,全年出欄肉豬 126.9萬頭,同比增長10.6%,生豬存欄89.9萬頭,同比增長6.8%,是全區養豬業生產重點縣,2008年繼續榮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陸川豬養殖綜合開發示范項目列入國家投資計劃。畜牧業成為農業支撐產業,全年畜牧業產值20.04億元,同比增長8.8%,占農業總產值的61.7%。③服務業持續快速發展,著力發展交通物流業,華宇物流集團掛牌成立,成為廣西縣級最大的物流集團。全縣機動車擁有15萬多輛增長11%,金融形勢良好,存款合款46.9億元,長25.7%,房地產業加快發展,完成投資4億元,開發土地189畝,商品房8萬平方,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商品銷費總額19.6億增長24.3%。(此篇目數字為2008年度統計數)

    二、陸川旅游
    (一)陸川旅游發展戰略目標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貫徹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全面實施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戰略,主動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協作旅游區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不斷提升旅游產業的總體水平,把陸川建設成為以歷史文化、溫泉文化、客家文化、生態健康和休閑度假為主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陸川“嶺南旅游休閑之都”。到2010年,全縣接待入境旅游人數2.88萬人次,年均增長10%;旅游創匯465.88萬平均,年均增長10.8%;接待國內游客313.45萬元,年均增長12%以上;國內旅游總收入9.82億元,年均增長12.3%。
    (二)陸川旅游主要景點
    陸川溫泉  陸川溫泉水豐質好。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得德天寶時期,我縣被置“溫水縣”、“溫水郡”。根據區水文地質隊探測每天可抽取溫泉水3600立方米,據科學測定,水瘟達53℃,熱氣騰騰,略帶硫磺味,自古以來成為當地群眾天然浴場,舊八景稱之為“溫泉浴日”,此泉屬堿性磷酸鹽泉,除含較高碳酸鹽外,還含有氫、鉀、鈉、鈣的硫化物等24種化學成份和一些放射性微量元素,對于各種皮膚病、關節炎、神經痛和和一些慢性病具有顯著療效,被稱為“神水”。
    謝魯山莊  原名樹人書屋,又名謝魯花園。是由清光緒附貢生、國民黨陸軍少將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副總指揮呂芋農(呂春琯)所建,莊園占地面積l平方公里,周長5公里,山高400米,莊內擁有國內各種名花及奇花異草不下二百種。山莊融中國名莊之大觀于一爐,素有“嶺南第一莊”之稱。1980年對外開放,1988年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4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迄今保留最為完整的四大私人莊園之一。
    龍巖風景區  歷史悠久,景點、景致密布,內容豐富,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到龍珠湖游覽,景區有雄奇挺拔的峰叢,清碧阮媚的湖泊,神奇奧秘的巖洞,巍峨聳立的石寨和古城城墻,優美樸實的田園,素有“桂林之山,西湖之水”美稱,1988年被批準為首批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
    東震山景區  縣城東部三公里的大黃峰、白石頂、先鋒頂、老鼠頂、白坭、東震山一帶,此區域內,山勢巍峨,群峰對峙,山脈連綿,方圓數十里,草木蔥蔥,青山如海,秀色如餐。游覽觀賞價值的千年古剎,有碩大無比的鎮山大佛,有罕見的五指巨石,有當代桃花源般的白坭村,東山、暗地、黑水、響水、麻籃五大水庫宛如五塊明鏡鑲在群峰之間,平添東山景觀許多誘人的魅力。因它靠近城區綿延數十里,是一塊旅游價值很高的有待開發的“處女地”。
    東成水庫  位于平樂鎮,距平樂圩約一公里,庫區面積2.5平方公里,庫容2000萬立方米,是陸川第一大水庫,玉林市第四大水庫。三條天然河流蜿蜒曲折匯入庫區,碧水澄清,蒼松翠竹,游魚可數,環山小道縱橫交錯,水庫中央自然形成四個小島,恍如東海蓬萊仙島,又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妙不可言。始紗建清光緒十八年的文武廟,經重修,設置典雅、氣勢恢宏。東成水庫,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是避暑休閑的旅游勝地。具有極大開發前景。
    沙湖嶂景區  位于縣西北,方圓十多公里。天然生成的奇峰突起,秀水長流、峭壁聳立、險峻秀奇、奇形怪石,有龍潭瀑布,三潭連貫,潭洞交融。有石門、仙女更衣洞、仙女照鏡、仙女梳妝臺,有金猴戲水、仙龜下凡、猛虎出山、鱷魚下潭、觀音坐蓮,有漁翁撒網、玄女送子、金童玉女相會、仙人騎鶴。有清光緒年間重建的關圣寺;臥獅迎晴雪,是聞名遐邇的陸川新八景“石湖晴雪”絕景;有狄青點將臺、九曲古首、板凳臺、山寺廟、杜鵑花群等景點。
    謝仙嶂景區  位于縣東部沙坡鎮境內,方圓十幾里,整個風景區以謝仙嶂為主體,有關謝仙傳說,膾炙人口,家喻戶曉,有“任天下之大亂,此地永無憂。任天下之大旱,此地一半收”的傳說,可供游客觀賞的有“神跡、王姑墳、天湖、仙女散花、天子印、羅漢守仙洞、出氣巖、仙人塘、金雞下蛋等17個景點。海拔800米,是陸川第一高峰。


     
    三、龍珠湖風景區簡介

    龍珠湖風景區位于陸川縣珊羅鎮田龍村,地處玉林、北流、陸川結合處,距玉林10公里,距北流18公里,距陸川馬盤二級路5公里,距陸川北部工業園集中區3公里,跟玉鐵高速公路1公里,距陸川縣城32公里,為喀斯特地質地貌的省級風景名勝區。1979年成立陸川縣龍巖風景區管理所,2000年更名為龍珠湖風景區管理所,隸屬陸川縣旅游局管理,1988年被批準為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占地4000余畝,有一個300余畝形似彎月的龍珠湖,湖中7個小島,有如七星伴月;群山中有12個溶洞、5座古寨。云遮霧障、飄渺朦朧,若隱若現似群龍起舞,故稱“龍巖”——即龍珠湖景區。
    景區內石山環繞,游道環湖,垂柳飛揚,湖水清澈,游魚可數,月橋倒影、橋島相連。溶洞內石柱、石筍、石幔、石花色彩斑讕,鐘乳石玲瓏剔透,高貴典雅,狀似串珠、瀑布、蓮花、果蔬、石林、簾帷、龍床、宮燈等,燈光下鮮艷奪目。古寨四周的石山山峻峰美、高聳入云,宛若一幅天然畫屏,遠遠望去,此起彼伏,隱藏其中的古寨真是令人陶醉的“世外桃源”。整個景區山外有山、山上有寨、山下有洞、洞中有河,是集美妙的湖光山色,洞幽寨古的山、寨、洞、河連成一體的獨特風景區,素有“桂林之山、西湖之水”的美稱,人稱“天然小盆景”。
    龍珠的山   屬喀斯特地形,千姿百態,惟妙惟肖,遠眺崢嶸嶙峋的群山,似群龍嬉戲,昂首搖尾,張牙舞爪,栩栩如生。
    龍珠的古寨——大坑寨   建于清朝咸豐元年,占地百余畝,四面城墻,墻厚五米,依山起伏。寨內綠樹掩映,幽雅秀麗,如臨仙境、世外桃源,令人陶醉。
    龍珠的水  水平如鏡,清澈見底,游魚可數。奇峰倒映其間,彩云飄蕩其內,山光水色,形影相吊,盞盞明燈投射其中,猶如龍珠滿湖。詩人林克武留下詩句:“誰將明月化明珠,盡放清光照畫圖。四面漓峰圍不住,江山一半入龍湖”。
    龍珠的洞  洞內有玲瓏纖巧的鐘乳石,紅的象瑪瑙,綠的勝翡翠,黃的象琥珀,白的比玉石;有象鱗次櫛比的梯田層層;有象五谷豐登、群仙聚會、輕歌慢舞歡慶勝利的歸來。龍珠洞,位于龍珠湖邊的南面,洞內的神龍戲水,欲臥龍床,引人入勝,目不暇接。金光洞,位于龍珠洞右則,洞內八大金剛塑像,活靈活現,是古老文化藝術的遺產。
    龍珠湖風景區歷史悠久,景點、景群密布,內容豐富,環境質量高,景源價值卓著。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到陸川縣龍珠湖游覽,他在其游記中述道:“石山森森,自北而南,如列旗整隊,別成一界矣”。歷代有許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壯麗的詩篇,令人嘆為觀止。
    景區經營狀況良好,效益較佳,主要客源來自粵港澳和周邊城市。
     
    四、龍珠湖景區線路
     
     
    五、龍珠湖景點

    (一)主要景點描述:
    1.龍珠湖
    地處風景區之南面,也是石山群的南端,整個湖面達20多公頃。整個湖區三面均為石山環繞,正南面是一望遼闊的田野。東面兩座石山并列,中留一缺口,也就龍珠湖的進口處,沿著湖邊石山腳,辟了一條環湖道,從東進去,繞過湖的北面、西面、從南面出動。湖旁、道邊已栽上楊柳、樹木。龍珠湖,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岸柳垂吊,綠草職茵,石山倒映,栩栩如生,波光粼粼,渺渺蕩蕩。目前湖中醢配備水上游船20多只。
    2.巖洞
    現在發現的12處巖洞,都在龍珠湖的周圍石山中。
    (1)大洞  位于龍珠湖進口處的獨山中,洞口向西,口寬3米多,洞內面積200多平方米,高4米至5米,比較平坦,可容200至300多人,F在已辟為電影場,由風景區電影隊專職放映。
    (2)摩天洞  距龍珠湖入口外100米左右的東北方向石山(即今水泥廠圍墻內),洞口寬l米多,緊貼地面,向西南,須蹲身進洞,不能直立行走,洞長100米左右,寬1至2米,傾斜向上,直穿山的北面,于半山的6至7米區高處出口。
    (3)竹子廊洞  位于龍珠湖北面(即風景區管理所招待樓后山)石山上,洞口向上,從洞口向下進洞,洞內呈橢園形,面積40至50平方米,進出均為一個洞口?谷諔馉幤陂g,當地群眾為防日機轟炸,曾堅壁于此,故洞口已加以簡便的修整。
    (4)仙螺洞  位于竹子廊洞的西側,洞口向上,一大鐘乳從洞口上方下吊,從洞口下去,繞著大鐘乳的左方往下走,再繞著鐘乳石向右邊轉逐步向上,從原洞進口出洞,呈螺形狀,洞內形態奇特,鐘乳造型多樣。
     (5)華光洞  位于龍珠湖西側石山上,開口形洞,洞口向南,寬5至6米,深7米左右,不知什么年代,便被當地群眾作為寺廟開發利用,內塑華光等塑像,經常有群眾到此朝拜,流傳至今。
    (6)老虎洞  位于華光洞之南側,洞口大開,寬4米,高數米,洞深7米至8米,站在洞內看龍珠湖,別有一番情趣。據說此洞過去住過老虎,一乞丐也同時住進此間,人虎同居,在一奇聞,故稱“老虎洞”。
    (7)龍巖洞  是龍巖風景區的主洞,位于龍珠湖之西,老虎洞之南側。洞內全長200米,呈月亮彎形,內有一丫洞,向北延伸。洞最高處10多米,最寬處20多左右,一條溪流從東到西穿流而過,低處成池,流水有聲,燈光照映,景中有景。主洞、丫洞都是鐘乳倒掛,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這邊是烏龜爬山,項上是鯉魚滴水,邊緣是梯田層層,那廂是瓜果滿山,這里是活龍臥床,那里是宮圍帳幔,低處是凡人耕耘,高處是仙人聚會。目前此洞配備了燈光、導游,對游人開放。進入洞口,時而使人陷入幽幽的幢景,時而令人良朗盡笑,動靜兼感,幽樂并存,心曠神怡,留戀忘返。
    (8)撐傘洞  位于龍巖洞之南側,洞口向北,開口于山半之中,口高數米,老遠可見,深10多米。此洞曾因開礦發現,目前尚未開發。
    (9)半山洞  位于龍珠湖西南部的半山之中,故取名“半山洞”。洞口從山背的西北面進去,從山前的東南面出來,洞長100多米,洞內忽高忽低,忽大忽小,時而昂首闊步,時而擠身而過,時而登梯,時而下坡,不時小心翼翼,不時心情歡放,出得洞口,己覺居高臨下,俯視遠方,如置身空中。此洞雖已開發,但尚未完善。
    (10)紅人洞  位于龍珠湖大堤東南端石山上,洞口向南,洞長l00米左右,洞身南段較寬,北段較窄。解放前,當地一富商,利用此洞加筑了兩道衛護墻,并安裝上門,目前兩道門墻尚殘存。
     (11)出氣洞  位于龍珠湖東南面的石山上,洞不大,但與另一洞相通,冬天氣候寒冷時,洞口不時有暖氣噴出,故稱“出氣洞"。
     (12)天吊洞  與出氣洞為鄰,洞口朝天,從山頂垂直向下,需有繩子吊著才能下去,與出氣洞相通,。但洞身不大,深20米左右。
    3.天然古山寨
    勾漏山的巍巍石山支脈,從北流縣塘岸鄉伸進陸川縣田龍村,經龍塘屯、龍尾屯綿綿延向南,伸至老竹園處頓收。在巍峨的石山群中。形成了五個天然古山寨層層石山環抱,組成天然的屏障,拱圍成五處低陷的洼地,形成盆地式的天然山寨,置身于其間,仿佛與世隔絕,偶爾聽見一些雀兒吱唧聲,其余概無他音,據說這些山寨,曾有人住過,目前除了大坑寨外,均無人居住。
    (1)荔枝寨  座落在龍珠湖北面石山群中(即從現在水泥廠背后走進去。)四面均是高高的石山峰,圍著一個深深的盆地,方園大約有一二十公頃,呈橢圓形。寨中雜草叢生。進到寨中,仿佛路無處走,水無處出。據說曾有人居住過,但目前已沒有人居住,也沒有人到此耕作,寨中有一眼井,雨天水從這里消去,旱天水從這里溢出。
    (2)龍塘寨  從荔枝寨的北面翻越一個石山坳,龍塘寨的全貌便可一望而盡。此寨面積與荔枝寨差不多大小,盆地向北傾斜,座南向北,四邊石山,南、北、東均有一坳,為出該寨的道路,但其北面的坳,不走樂坳,也不走南坳。進入寨中,古人居住的屋基還清楚可見,靠北一端盆地尚存一些積水。 這里曾有一座古廟,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到此廟留過一宿,第二天一早,即朝北流方向而去。
    (3)大坑寨  從龍塘寨向東翻上一坳,大坑寨的一切盡收眼底,這里的四面石山中,唯有東面留一缺口,缺口旁矗立一座拔地而起的獨秀峰,山外一片開闊的田野。清朝年間戴姓祖先遷居于此,咸豐元年,為安全計,延山筑了一道護村墻,墻厚2米,高3至4米,此墻綿山起伏,宛若長城,挺有氣勢,山門缺口墻高5至6米,中開一門,上書“永安門”(字已毀)。寨中方圓10多公頃,住幾十戶人家,水清景秀,果樹成蔭,鴨戲池中,鵝嗥柳下,實有世外桃源之境況。
    (4)茅寨  出了大坑寨,折轉向南翻過一石山坳,即見四面石山環抱,一大片一望渺渺的茅草隨飄伏,這便是龍巖風景區五個古寨之一的茅寨,也是五寨中最大的一個寨,面積約20多公頃,F在雖然沒有人居住,但也種上一些木薯之類的作物,靠近山邊還種上竹子和松樹。從南端翻過一坳,便又回到龍珠湖入口處了。
    (5)將軍寨  位于田龍村龍尾屯與北流縣塘岸鄉交界處,在綿延的石山群中,向南方向留下一線天,從一線天進去,一片水域汪汪展現在眼前,正面一座獨峰立在水域邊,當地群眾稱為“通天蠟燭”,沒人上得去。據說這里原是一盆地并有人居住,靠山構建的房基殘墻還在。一線天處建筑了一山門,至今尚存。
     
    六、龍珠湖文化

    (一)歷史文化
    ●龍的傳說
    “龍珠湖”名稱幽雅,富有魅力!褒堉楹钡挠蓙,傳說不可考,但它確有自己的來頭,據考證,龍珠湖東面兩公里處的大山村梁米山瓦窯頭,有一“馬鼻泉”,噴出的泉水高丈余(現尚有三尺多),被譽為天然大龍泉。經過田龍村注入龍珠湖。龍珠湖面積300多畝,四周有九簇大石山環抱,狀若九龍戲珠。水似、山似、形似,故名“龍珠湖”。
    相傳,這里古代是一片荒蕪之地,無湖無河,靠天下雨來換取糧食。有一年,天大旱,曬到地上冒煙,老百姓只好燒香拜佛,向天求雨。一位老神仙路過此地,目睹慘狀,涌起憐惜之心,急急作法,召來十條神龍,神龍落地,齊齊吐水,瞬間形成了寬闊水面的龍湖。湖水源源不斷向干裂的土地流去,奄奄一息的莊稼死而復生,奪取了豐收。天上玉皇大帝獲悉此事,斥責老神仙及群龍目無尊長,私自下降凡間,降下圣旨嚴厲懲罰。老神仙就地免職,不得返回天宮。群龍紛紛落地,化成9座大石山,不得飛游別處。當時,小龍已潛入湖中,并未被天神發覺,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為了紀念群龍功績,小龍渾身解數,吐出兩顆龍珠,一顆代表自己,另一顆代表9條群龍,意味著龍湖是群龍噴水出力形成,珠成后,后人改名為“龍珠湖”。
    小龍還在龍珠湖里嗎?龍珠湖是否小龍的龍宮?古藉記載:“龍可大到頂天立地,也能小到一線一針”。要找到真正的“小龍”,委實不易。在龍珠湖里,“小龍”的身影,是盤踞在湖的中間。請看:“龍身”由三彎四曲7個小島連起來,身長約50米,寬5米,便是一條小神線,上方50米遠的兩顆“龍珠”,直徑9米,成了龍為天子的皇帝構成天數“九五之尊”的概念。龍身,由下石上泥組成的天然結構,耐人尋味,不禁令人驚訝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龍身上綠樹成蔭,花香撲鼻,7個島嶼之中,有桃花島、相思島……人們可以在島上的茶閣、亭閣中品嘗飲食文化、茶文化……在龍的懷抱里徜徉,另有一番情趣。龍珠湖,湖水不深,最深處不足3米,淺處一般2米左右?墒沁@個神龍造化的仙境,美極了。每當風平浪靜時,湛藍的湖水,猶如一塊天上落下的碧玉,更似天上瑤池那些玉液瓊漿。一年四季,季季如春,冬暖夏涼,水清見底,泛舟湖上,安全舒適。龍珠湖是否屬小龍的龍宮,似乎是龍宮外圍。一看:一塊塊似砌非砌,似堆非堆的巨石,不規則的排列有序。在縫隙不,長出簇簇低等水生植物、鴨舌茜、牛舌茜等小草,小草在水中搖搖擺擺,迎船跳舞,婀娜多姿。此時此刻,大魚小魚,穿梭往來,躍上湖面迎賓,有時一躍跳上船上,好心人望魚片刻,又將魚放返湖中,還其天府之樂。已悉湖中水生動植物不少于百種,還有巨龜、巨鰲、巨魚。十多年前,一位職工無意在湖中撒網,捕捉到一條十多斤的金色鯉魚。捕者雙手捻著魚鰓,估計生擒萬無一失。豈料魚尾一擺,尾巴打在捕者口角上,打得嘴唇牙脫血流,雙手一松,金鯉重新躍入湖中,留下了金光一閃。一些老者云:石頭下面,可能是龍宮,鯉魚似乎是“龍宮”內的魚神,沒有數千年的鯉魚,是無法生長成十多斤的大魚。那些如糞箕大的龜、鰲,不少游人在湖中泛舟時,偶爾也能盡飽一次眼福,更增加了湖下“龍宮”的神秘感。據管理區管理職工反映:在月色如銀的深夜,似辦公桌大闊的巨鰲,常爬上路邊,昂著望天上的銀色的圓月。人行到此拍扣它的貝殼,它亦不動一動。當第二次再尋巨鰲時,巨鰲已不知去向。故傳說有“一見鰲是!敝。當地人認為:這些巨型水生動物,是從深處龍宮內游到湖面上的,它們出現,是否證實湖底石頭深處真的有“龍宮”呢?10條龍及老神仙,是否經常在龍宮內飲酒作樂呢?龍珠湖是個吉祥之地,每年夏天,湖面熱鬧非凡,少男少女,扶老帶幼,逐水嬉戲,水涼入心,傾刻,暑氣頓消,一天疲勞盡去;仨,使人倍覺身在仙山圣水之中。龍珠湖,這個勝景,一步步加以策劃、裝修。力爭盡善盡美。

    ●霞客游陸川

    徐霞客(1587—1641),名宏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人。明代旅行家和地理學家。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年22歲的徐霞客娶親之后,便泛舟太湖,開始其旅游經歷,“母王孺人為制遠游冠,以壯其行”(丁文灑《徐霞客先生年譜》)。徐霞客49歲時,雖然“遍歷東南佳山水,自吳越之閩、之楚,北歷魯、燕、冀、嵩、洛,登華山而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但他中年時懷著的“余志在蜀之峨眉、粵之桂林及太華、恒岳諸山”(《徐霞客游記•游九鯉湖日記》)夙愿還未得嘗,是以年過半百的徐霞客,于崇禎九年(1636年)九月十九日,與江陰迎福寺僧靜聞和顧姓的仆從,又放舟赴浙,計劃由浙而江西、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再伺機進入四川,成為最后之游。
    崇偵十年,丁丑(1637年)二月十一日,徐霞客一行離衡州下舟南行,夜泊新塘(三塘)遇盜舟焚,徐霞客投江得免虎口,而顧仆卻身中四刀,靜聞也身中兩刀,遭此重創,給徐霞客留下了生離列別的隱患。由于行李盤纏盡失,徐霞客只好返回答衡州籌措經費。閏四月初八,徐霞客一行出湖南境,在廣西全州黃沙鋪上岸,開始桂林、柳州兩地區游。七月二十日,他們轉至潯州(今桂平),因靜聞和顧仆相繼病倒,徐霞客遂留靜聞、顧仆在府城南門口醫病。二十二日,另覓擔夫獨赴白石、勾漏、都嶠三山,因三山山洞分別為道教的三十六小洞天之二十一洞天,二十二洞天和二十洞天,道教的洞天福地多是高道修煉居住的,在廣西僅此三處,徐霞客當然會選擇三山游,二十三日至白石山(在桂平麻垌圩東北7公里);二十五日徐霞客經羅播到  林州白堤(北市),投宿大寨村(大宅村)李翁家。二十六日,沿北市通州官道至寒山村時,有近道經大塘、新圩可到北流,但徐霞客在《游記》中寫明放棄走此道的原因:“(寒山)其南有岐,東涉羅望,循大窩南麓而東,四十里抵北流,土人以以群盜方據南麓陸馬廟為巢,俱勸余由州而往。予取鬱林道!边@或許是徐霞客由于半年前的衡州新塘遭劫心有余悸選走鬱林道的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少年時的徐霞客,“特好奇書,侈博覽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圖經,以及一切沖舉高蹈之跡”(陳函輝所作《墓志》)。勾漏山脈分布至龍巖和水月洞,徐霞客早已了然于胸,然而“霞客之游……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后,一丘一壑,去搜節討!保▍墙恕缎煜伎陀斡浥f序》)為了保證《游記》語不失實,徐霞客確實做到“途窮不憂,行誤不悔”,徐霞客選取鬱林道,也有他自己的見解。徐霞客到松城圩時,見圩舍旁有逆旅一家,盡管日色尚高,而道多虞警,干脆停宿。
    二十七日,徐霞客早離松城圩,人州城吃早飯后,從南門出城,過南橋走陸川平樂圩通州官道,途經燒炮坡、萬古塘、良村、上樂大村、錦崗塘、麻地寨等村莊,一入陸川縣境就走進龍巖(今名龍珠湖)石山區,左邊是荔枝寨,右邊是荔枝山,繞過酒壺山,看見龍巖九山十八峰高高聳起,山色灰灰,霧氣蒙蒙,若隱若現,而又排列整齊,使徐霞客感到另有一番境界。在他的《游記》中,留下了一段精彩的文字:“逾山峽東下,則峽東石峰森森,自北而南,如列旗整隊,別成一界矣!毙煜伎脱厥轿髀吹墓俚滥闲,走出坳口尋找龍塘村,再往村東1公里的水月洞,在水月洞口右上方的道觀上巖安頓食宿后,就近觀察上巖的景色和附近溪流的來蹤去跡,隨后進入水月洞觀賞明洞和陰洞的勝景。吃中飯后,徐霞客和道者攜帶火炬進入陰洞,遍觀陰洞陸崖勝景。晚上徐霞客在上巖住宿。次日,徐霞客上午休息,計劃下午搜遍近山諸洞。中飯之后,徐霞客游牛隴、蝙蝠洞(獅子洞),晚上仍在上巖住宿。
    二十九日,徐霞客經塘岸圩互北流縣城時,才發覺原來要去的“粵西關坳所首稱者”鬼門關,不在他的旅途上,在《游記》中寫道:“及抵北流,而后知其為‘鬼門’;诓荒苄衅渲,一破仙、鬼之關也!
    最后作些交代,屬于蛇足。與徐霞客同行者靜聞,兩個月后的九月二十四日在南寧病卒;兩年之后的九月九日,在云南雞足山顧仆席卷行李盤纏逃循,徐霞客嘆曰:“離鄉三載,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棄余于萬里之外,何其忍也!”此時徐霞客已患足疾,所幸次年仍得生還。徐霞客在鬱州、陸川、北流、容縣歷時10天,給我們留下了1萬1千多字的游記,實在是難能可貴!
     
     (五)飲食文化
    ●龍湖陳酒
    佳肴需有美酒配才能相得益彰。巧得很,這里就能遇上邊品嘗龍珠湖湖鮮,邊品龍湖陳酒,兩者大飽口福的機緣。只要呷過一口這種叫龍湖陳酒(三年陳)的人,不管你是否會喝酒,都會感到特別香醉,有幽雅細致,柔和綿長,酒香沁肺,回味悠久、空懷留香的感覺,不得不連聲稱道:“好酒!好酒!”
    這個小地方,哪來如此好酒?說來也奇,龍湖湖北岸有座山,形似酒壺,叫酒壺山,山下有個巖沿,洞中有一眼泉水,名曰神仙水。龍珠湖酒廠就設在這個三百多平方米的巖洞里。用當地的上等稻米,汲取神仙水,經煮飯、攤涼、發酵、蒸餾等工序生產出米酒。用這種方法生產的米酒一般都尚有辛辣、嗆喉的感覺。但經在洞中陳化后它就變成了香醇的陳酒了。陳化是指把新釀成的米酒裝到大陶壇(甕)中,埋半截在巖洞內的土層里,米酒在壇內發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過程。由于洞內冬暖夏涼,是天然的恒溫室,故陳放若干時間后變得柔和、綿軟、香味豐滿。按陳化的時間分為一年陳、二年陳和三年陳三種。我們飲的多是一年陳,而三年陳的數量并不多,也未正式推向市場。那天,好客的周老板拿了一瓶三年陳讓給我們品嘗,在揭蓋的一瞬間,呼吸到飄蕩在空間的酒香,和著輕輕的夏日湖風,承載了許多的鄉情和友情。于是,在唇齒的余味蕩漾間暗自品起“農舍多清純,家家客盈門。美酒新溫處,樂醉一湖春”的韻味。酒足飯飽之余,夜色來臨,大家邁著蹣跚醉步,依依離去。朦朧中,湖中水光瀲滟,彼波浮蕩,更添了一份詩情畫意——龍珠湖的美景和美食會不會誘惹你、我、他,下次再來!

    贊助商提供的廣告
    糾錯信息:( 已有 3 人發表糾錯信息 )
    電話:0775-7270080 7139988 傳真: 郵箱:28899821#qq.com
    地址:陸川縣溫泉大道北76號(裕達房地產路口) 郵編:537700
    Copyright © 2004-2023 陸川縣創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城市聯盟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玖玖365五年,玖玖在线资源站,玖玖zyz资源站365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id":"10"}'>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